波兰边境的军援动脉,一直跳动着。北约的武器、弹药、补给,像血液一样源源不断地输往乌克兰前线。这条运输线,藏在地图上,却藏不住在俄军眼中。但过去三年,俄军束手无策。不是不想打,是打不了。
情报跟不上。卫星不够先进,大型侦察机也少得可怜。乌克兰西部的后勤动脉,俄军看得见,摸不着。前线打得火热,后方却热闹非凡。军列轰隆作响,卡车日夜穿梭。北约的“秘密”,乌克兰的命脉。
但俄军变了。他们不再盯着遥远的源头,不再死磕波兰边境。
他们把拳头收回来,再狠狠砸向最近的目标——那些即将抵达前线的火车站、物流中心、运输节点。放近了再打,成了新策略。
展开剩余73%“鲁比孔”无人机部队,成了这场新战术的执行者。他们不是去炸前线的坦克,而是专挑后方的运输线。闪电巡飞无人机、紧凑型神风无人机,成了他们的武器。
便宜、难干扰、精准。侦察型先探路,打击型紧随其后。一套“侦察—打击”闭环,让乌军防空疲于应对。
袭击不断发生。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,一列火车被击中,司机当场死亡。瑟涅尔尼科夫区,运输设施起火,卡车成废铁。顿巴斯的斯洛维扬斯克市,物流中心遭袭。比洛泽尔斯克附近,火车再被炸。
这些目标,不在战区。它们在后方,靠近前线,但不是前线。它们是铁路、物流站、邮政公司、加油站。它们不是士兵,是设施,是工人,是车轮,是燃料。袭击发生的地方,野花盛开,人烟未绝。
乌克兰总统办公室助理叶尔马克说,这是“有预谋”的打击。
他说,火车载的是“平民货物”。他说,袭击对象是“平民后勤和铁路工人”。他没有说死了多少人。他也不必说。
打击未必每次都造成惨烈伤亡。但它的目的,从来不只是杀伤肉体。它的目标,是摧毁信心,动摇意志,让后方不再稳固,让民众开始怀疑,这场仗还能打多久。
俄罗斯的无人机,不只是在炸火车。它们在炸时间,在炸耐心,在炸希望。
它们在告诉乌克兰:你后方的每一寸土地,都不再安全。你每一列火车,都可能成为目标。你每一次运输,都可能付出代价。
这不是战争的结束,而是战争的延伸。前线打不赢,就打后方。正面拼不过,就拼耐力。你有北约的援助,我有无人机的耐心。你有铁路的轰鸣,我有爆炸的轰响。
乌克兰的悲观情绪,正在蔓延。这不是空话。是现实。是火车司机死后的沉默,是物流中心燃烧的火焰,是铁路工人不再愿意上工的恐惧。
战争,从来不只是士兵之间的对决。它最终,是意志的较量。
谁先撑不住,谁先低头。俄罗斯这次,选对了方式。它不再追求大场面,它开始打细节,打节奏,打人心。
你还能撑多久?这是俄军用无人机写下的问句。
发布于:湖北省正规股票杠杆app,十大实盘配资排行,正规合法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